快5年了。公司在稳定地成长着,说是蜗牛般的速度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菲薄?但我的确对公司成长的速度有点着急,公司越大,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会更强一些。 五年中,说没有努力过不是事实,说全力以赴也不是事实。我不算是勤奋的人。并且越来越希望找捷径,我始终认为,天天加班,如果没有好的方法,也不会有效果。最近流行的“选择比努力重要“论似乎暗合了我的逻辑。 我不鼓励员工加班,但不代表我不希望大家没结果。我也希望大家找到好的方法,提高效率,达成目标,因为没有结果,不只意味着公司不能盈利,也意味着员工没有成就感。所以无论我节奏多么松懈,也分秒不能放松对目标的执着。我的下一个挑战是学会督促同事们加强目标管理。如何学,是我目前面临的问题,所以带出一直以来有关学习的一些思考。 我进行学习的方式大概有三种:读书上课,同行聊天,自己摸索。 做猎头几年来,我实际上最多奉行的学习路径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听起来没错,好象当时也有几件事鼓励了我这样做,但这个原则的弊端是你会跌倒在一些很初级的错误上,也可能由于一些小错误给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。举个例子,前期的一个问题是发佣金的做法,之前我们没有问过任何人,采用的是到帐发50%,候选人通过保证期发50%的方法。结果遇到候选人没有通过保证期,我们也没有成功补到人,于是客户要求我们从将来的猎头费中扣除。这时我们已经发了50%的佣金给顾问,扣除佣金对顾问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,因为他已经感觉这是他的钱了。更为麻烦的是如果顾问已经离职,就通常没办法再扣回来,公司就要承担这部分损失。 以上说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方法的弊端。其实就算完全用这种方法,也可以尽量少犯错。曾记得,很多年前做HR时,我要组织一个大型的员工活动,规模和形式是我过去没有经历过的。我有点惴惴不安地和老板讨论。我说,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,经过这一次我们就有了,但是不能排除会有一些失误发生。老板低头想了一下,和我说,你的意思你一定要经过一次才不会犯错,但我认为你不可能一直做自己熟悉的事情,你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做过。所以你要做好设计,好的设计加上预演,你就可以把没做过的事做好。事后多年,我还记得这句话,我认同这句话,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很好的实践它,导致我工作中有种种的失误发生。因为我没有专注做好最重要的事:设计和预演。 毕竟有很多事,是拍脑袋也拍不出来的,是无法使用摸索的方法的。于是就会四处找朋友问。所以每年都会结交很多同行朋友。一直到最近,都会不定期和一些同行见面交流。四年多来,认识了冬瓜, TZ, Kennith, Suyi, Scarlet, Fred等很多同行好友,大家都给了我不少无私的帮助和建议。也让我对学习的思维有了转变。摸着石头过河只算一种方法而已,如果可以不摔跟头就知道路,谁不愿意呢?君不见,TZ同学MSN上的签名长年都是:It takes a wise man to learn from his mistakes, but an even wiser man to learn from others. 就是说,你去问下别人,哪里有坑不能过,好过你自己一个个试。08年底参加无忧组织的论坛上,前HP经理人高建华也说过: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贤人指路。贤人指路也是指找到有经验的人取经。 学海无涯啊!人对于学习方法的体会可能在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。目前来说,我的三种方法所占的比重大概是:书:10%,同行:40%,摸索:50%。摸索为什么这么大,一个重要原因是,从书上和别人口中学到的知识,运用于自身,也是要有一个消化和整理的过程,弃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如果单纯说一个新理念的获得,可能就是:书:30%,同行:60%,摸索:10%。象登山一样,永远是一山更比一山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