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季

日期:

2019-12-24

浏览次数:

0
有人给我看一家公司的管理培训生培训计划。详尽,周全,足足七八天塞满了内容,不排除有一些内容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的。由此想到自己的毕业,在各个公司招聘,接待,培训应届生的一些往事。不妨从自己的经历开始,和职场新人们分享下工作经验。 1.       落脚的地方。有人很慎重地选择工作地点,仿佛选好之后,这辈子就这样了。我想可能思维还在计划经济年代吧,又或者是心态上超级求稳的人。 真实的情况是,职业发展好的人,大概95%不会局限于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省区。500强的那些Director们,可能已经在积累几个国家的工作经验了。 想起我本人,的确在毕业之时,很坚定地要留在首都。首善之都,已经呆了七年了,有必要到外地吗?那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象到自己真的在北京之外工作,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七年。 2.       第一份工。在大学学的专业是不受市场待见的地质类。不是自己选择的,而是分配的。在这方面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们。不是自己选择的,于是感情不深。脑海里并没有概念要做什么,当时感觉做营销的比较风光。其实不知道神马是营销,于是误打误撞申请此类工作,成为广告业一分子。进入第一份工,也有一种神圣的感觉, 时过境迁,今天的孩子们上的是自己选择的专业,毕业了不做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会有人说什么。 3.       找工作的难处大概找工作的难处,现在和以前差不多吧。也许我们当时更难一些。首先,email还不是普及的东西,主要靠发求职信和参加招聘会两个渠道,发信大概几角钱,招聘会一场10到15元,加上打印复印的费用,求职是有成本的。另外,手机并没有普及,做为一个家在外地的毕业生,租住的房子里也不会有电话。好在BP机出现了,于是投资650元买了一个BP机。当有人呼你的时候,飞奔到最近的一个电话亭回电话。不排除有一部分电话打过去的结果是:对不机,呼错了。有时候对方呼你的时候也是公共电话,于是你要尽快回复。有一次,我从对方留的电话上,明知是有公司让我去面试但却不能马上回复。因为刚刚花了10元进了招聘会,不可能出去回电话再买票进来。当时恨不得随手抢个手机,象一个电影上演的一样。 说到招聘会,我承认没有参加过过分人山人海的招聘会,象后来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那种人挤人的样子,在我毕业的时候还没遇到。 4.       心态今天毕业的国内毕业生,可能还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海归们的竞争。一般而言,如果海归们心态平和,不过分追求条件待遇的话,他们会比本地毕业生多一些优势。所以我最近给一位英国小海归的建议就是,可以挑公司,千万不要挑职位挑待遇。记得我们有一家客户的前台就是个学财务出身的海归,半年不到,公司觉得她心态好,工作认真,把她调到上海总部做财务了。所以,进入一间有发展的好公司很重要。 本地的毕业生呢?还没有特别的建议。最近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因为独生的关系,家庭条件会比我们好一些。并且家长的保护比我们那一代有可能有过之无不及。举个例子。我认识的某毕业生家里已经给他在上学的城市买了房。有一次,房子钥匙丢了,于是老爸坐一夜火车过来帮他打开。 所以,我对本地毕业生的建议可能是,独立吧,从家长的保护中走出来。 可能大家有其他的经验,一起分享吧。